倡导理性消费 抑制不良网贷――马克思主义学院“抑制不良网贷教育活动周”警示案例宣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9-12浏览次数:842

 案例一:长沙一高校学生陷“贷款购手机”骗局40多人欠下37万元  长沙某大学40余名学生被骗,这些被诱骗的大学生分别贷款购买了一到三台不等的苹果手机,总共购买了66台,每台的市场价都在六千元左右,办完贷款购机手续后,手机没拿到,却背负了一身的欠款,总欠款额度达到37万元。

   案例二:大学生请同学出面贷款20多万拿去赌球血本无归  杭州某大学生谎称家里开船厂,在新加坡有酒店,兼之出手阔绰,是同学眼中的标准的壕,在取得同学信任后,以做代购生意,向家里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缺乏启动资金为名,骗取同学帮他到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拿到钱后却用于赌球,最终全部输光。据悉,被骗学生多达40余人,被骗贷款最多达数万元。

   案例三:大学生买手机贷3万滚成70多万负债  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去年10月为了购买苹果6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案例四:2016年1月18日,杜晓晓的室友小邓(化名)向她提出帮其在网络贷款平台名校贷上以她(杜晓晓)的名义办理贷款1万元左右。杜晓晓就带着自己的身份证和学生证跟小邓去办理了名校贷的手续,还在工商银行办理了一张银行卡,此后这张卡成为小邓贷款取款的专属卡,卡号和密码杜晓晓全都不知道。

  然而,第二天,小邓又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贷款要求,“她说让我再帮她办个优分期。”这次小邓给出的理由是“只是借100元出来,马上就能还上”,杜晓晓也就没有在意。但是,让杜晓晓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她的手机收到了一条银行短信,短信显示以其名义办理的那张工行卡上有两笔进账,一笔是来自名校贷的1.44万元,另一笔是来自优分期的2900元。此后,杜晓晓又陆续发现了更多的贷款,有的是自己根本不知道的。3月16日,小邓的家人知道了女儿贷款的事情,从老家广西赶到学校。第二天,小邓当着其家人,以及杜晓晓家人的面,给杜晓晓写了保证书、欠条,并还了名校贷的第二期、第一期。尽管小邓和家人承诺会按时还上,但那些催款单上的数字还是像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让她觉得疲惫不堪。直到现在,以她名义贷的款还有近3万元没还上,这对一个月只有500元生活费的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案例五:湖南邵阳的吴玉容女士从去年3月,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读大二的儿子王征(化名)开始在各个网络贷款平台上贷款,用于购买网游装备及其他购物,直到10月,有催款电话打来之前,她还不知道儿子在外面到底惹下了什么事。名校贷、嗨钱网、心仪贷……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此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多这样的平台,也不理解为什么他们在不跟家长核实情况、也不考虑学生还款能力的情况之下,仅凭一张身份证和一张学生证就把钱给了孩子。在她看来,叛逆贪玩的儿子固然有错,但那些贷款平台更是不负责任。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学习和生活,吴玉容和丈夫揽下了其所有的债务,开始定期为儿子还款,“每个月还1400多元。”可是让她心痛的是,在还清优分期平台上的钱并得到对方保证不再借钱给儿子没多久,她发现儿子又在该平台上借了钱。利息越来越多,需要还的钱似乎总也还不清。吴玉容和丈夫对儿子失望了,甚至动过“跟他断绝关系”这样的念头,儿子急的时候也说过“不要管我,不行我就去卖肾”这样的话,但血缘关系终究切割不断,吴玉容无法完全放弃儿子。

  案例六:青少年维权在线网友  我正在上大学,本来我想贷款2万元做点事情,在QQ群里看到的信息说:他们可以贷款。于是我就联系他们去到新捷数码,他们给我办理了4个手机分期,分期的金额一共是2.25万元,但是他们只给了我1.9万元的现金。我感觉被坑了,第二天就去找他们,但是他们说他们就是干这个的,既然敢做也不怕我去报警。

  案例七:2016年11月的一个清晨,湖北省十堰市公安局郧阳区分局接到一名群众报警,称其发现一年轻女子翻过桥边护栏跳进汉江。接警后公安民警、消防官兵、急救人员等迅速赶到现场,通过划艇将落水女子捞起,但其已经死亡。警方调查得知,该女子系18岁的小丽,就读于十堰市某中级职业学校。她的一名同学在某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兼职,于是她向这名同学所在公司借贷1万余元。出于投机心理,她通过手机从网上购买六合彩,迅速亏损了1.7万元,无力偿还。此事被母亲发现后,因压力过大产生了轻生想法。跳江前,小丽曾喝灭蚊药等危险物质自杀未遂,最终,她选择投江自尽。

  案例八:“现在非常后悔。以后一定合理消费,再也不想和这类网络分期贷款平台产生交集。”武汉某高校大三学生李好(化名)说。2015年,由于提前用完了三个月的生活费,李好在朋友的推荐下通过趣分期平台贷款3千元。“虽然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但毕竟是因为不合理消费产生了财务紧张,不好意思跟父母再要,于是打算先贷款,之后再分月还清。”李好表示。据李好介绍,趣分期办理贷款的速度很快,基本上一天之后即可通过认证。就李同学当时提供给趣分期的个人信息,该平台给出了7000元的额度,其中,可提现额度为3000元。这3000元可以直接转入用户绑定的支付宝账户。

  根据趣分期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发现,趣分期的贷款额度分V1、V2、V3三个等级,额度分别为3000元、7000元、9000元。其中,申请V1等级只需要线上认证,包括填写支付宝芝麻信用授权、学籍认证、父母等信息;V2等级则需上门审核,即学生在网上申请后填写学校及宿舍信息,趣分期的校园代理会上门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V3等级也是由校园代理上门审核,不过所需资料则更多,包括成绩单,最近3~6个月支付宝流水情况等。

  “就我所代理的学校而言,同学们贷款还是相对谨慎的。虽然通过趣分期贷款比银行容易,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主动借款都持谨慎态度,会在签约前对利息及还款流程认真核实。”趣分期武汉某高校校园代理林某说。虽然最后顺利还上了趣分期的贷款,但李同学仍觉后悔。他说,由于受家庭教育影响,向“别人”借钱一直是压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想与朋友倾诉却又说不出口。而经过这件事后,他决定好好反思自己生活方式上的问题,以后再不入“坑”。实际上,在提供父母信息(主要是姓名和联系方式)给趣分期平台以获取贷款额度的过程中,李好非常犹豫。“我并不想让父母知道我用了这种(分期贷款)APP。最后校园代理给我的承诺是,不会打骚扰电话,只要按期还款就不会让父母知晓。”李同学说。

  案例九:大三学生小杨曾有过一次“难忘”的借贷经历。去年12月,他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为了购买装备、充游戏币,三天内他不知不觉就消费了近800元。当他取钱充饭卡时才发现银行卡里只剩100元了,此时,距父母汇生活费还有两周时间。一向“好面子”的小杨便想起了校门口的借贷“小广告”。小杨说,对方要求他提供学信网登录截图及辅导员和家长的手机号码,签了一份类似借款的协议后,就借到了800元。一周后,小杨便开始接到借贷平台的催款电话。“借钱时没搞明白‘一周10个点’是什么意思,他们还骗说还不上可分期还,我当时快崩溃了,哪有钱还。”小杨说,此时他才弄明白,“10个点”即一周利息10%,更可恶的是,第二周再不还,就会利滚利。“那时每天都会接到催债电话,对方还威胁,一周内再不还就打电话给辅导员和家长,找他们要钱。”小杨说,受不了这种惊吓,他只好向父母老实交代,立即把钱还了。

  案例十:这几天,在网上看到的河南大学生欠债自杀的新闻让大二学生林霖“心有戚戚焉”。这几日,除了上课,林霖几乎天天都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一大盒麦片,已经被她吃得见底。这样的生活都是拜她手里那部iPhone6s所赐。每个月只有1200元生活费的她,吃饭成了问题。网贷消费模式在95后大学生中普及,但非理性消费、以贷还贷等现象时有发生正如林霖所说:“硬生生让自己欠了一屁股债,以前是月光族,现在变成吃土一族。”“因为每个月都在还钱借钱,一来二去到了月底吃不起饭只能吃土啦。”另一位大二女生深有同感。

  案例十一:类似的故事发生在西南某高校读大三的秦歌身上他每月生活费只有800元,去年却在网购上花了近1.23万元。当他在朋友圈里晒出支付宝账单时,下面的评论排起了整齐的队伍,“土豪哥”“土豪哥”“土豪哥”。“我哪里是土豪,每月10日还得往蚂蚁的窟窿里填土呢。”秦歌回复。秦歌口中“蚂蚁的窟窿”,指的是由蚂蚁微贷依托支付宝平台提供给消费者的一项网购服务。今年1月底,在乡下务农的父母卖猪卖粮帮秦歌还了在借贷平台欠下的债。秦歌的妈妈告诉说:“孩子捅出来的篓子,只能我们来补啊。”

  案例十二:在长春市公安局朝阳分局的问询室中,22岁的郑义春在记者面前掉下了眼泪。因涉嫌参与一起“不良校园贷”诈骗案,郑义春日前被长春市公安局逮捕,目前正处于取保候审阶段。“现在回想起那两个月,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小郑追悔莫及。去年6月,他在朋友圈中看到一则消息:“专业办理大学生贷款,最快48小时放款,缺钱的同学请加下面的社交软件……有惊喜……”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等待他的并不是“惊喜”,而是一个无底的黑洞。

  当时,郑义春马上通过社交软件联系上了同为大三学生的王乐君,对方告诉他,只要提供身份证号、手机号和辅导员的联系方式,就可以在2天之内得到2000元,王乐君还说,他们是通过“名校贷”和“优分期”两个平台拿钱的,并且“内部有人”,可以屏蔽信息,不用还款。“贷款不用还,还是头一回听说。”小郑有些犹豫。但经过两天思想斗争,他决定赌一把。在王乐君的指引下,小郑很快在“名校贷”和“优分期”两个校园贷平台注册了账号,48小时之后,他的账户一下子出现了一个大数目:1.8万元。

  按照约定,小郑自留了2000元,并将其余1.6万元转给了王乐君。刚开始小郑心里并不踏实,“但几天后,当我再用自己的账号登录这两个平台时,网站显示‘该账号不存在’。”小郑心里的石头落下了,原来王乐君没有骗自己,真的能把贷款信息屏蔽。

  “王乐君说,如果愿意,可以当他的代理人,每发展一个同学,我就能拿1000元提成。”郑义春说,抱着“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想法,他立马将这条“生财之道”分享给了几个高中“老铁”,为打消朋友的疑虑,小郑都会加上一句“我也办了,真的没问题。”此后两个月,郑义春一共发展了20多个下线,下线又继续发展下线,按照逐层提成的方式,他一共获利5万余元。

  与郑义春相同的是,王乐君也是被同学推荐入伙的。在发现这条“生财之道”后,王乐君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发展了50余名下线,从中获利9万余元。2016年8月,因为“业绩突出”,小王在该项目“全国总代理”李继东的介绍下,在长春见到了“幕后老板”张弦。“我当时觉得我遇到命中‘贵人’了。”王乐君说,张弦当场送给他一辆价值10万余元的汽车作为奖励,并鼓励他继续好好干,“我当时觉得我这是在创业,根本联想不到‘诈骗’。”

  “8月末的一天,我接到了贷款公司的催款电话。”郑义春突然意识到,这场贷款“游戏”有可能是一个骗局,他马上联系王乐君,而小王表示自己也收到了相同的电话。不久之后,他们发展的下线陆续找上门来,两人抵不住压力,分别于大连和长春报警。

  “调查越深入,案情就越让我们震惊。”最初发现线索的长春乐山镇派出所所长李国忠介绍说,截至目前,此案涉案大学生已达150余人,涉及东北三省、山东、广东、重庆等12个省市。经过缜密侦查,长春警方于去年9月、12月将主犯李继东和张弦抓获。

  据警方介绍,李继东等人的诈骗方式,是首先骗取大学生的身份信息,待贷款下来后,用身份信息在校园贷网站上把学生的用户名更改,学生无法登录,便会对“屏蔽贷款信息”一说深信不疑。

  “这是一起借助‘校园贷’平台,并利用传销方式进行逐级敛财的特大诈骗案。”长春市公安局朝阳区机动治安大队大队长王旭说,以往涉“校园贷”的多是经济纠纷案,而利用其进行诈骗的还十分罕见。

  “我们从支付宝公司获取的嫌疑人间的转账记录,打印出来就有两尺多厚。”王旭介绍道,为了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他们跑遍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造访了“名校贷”、“优分期”等公司。侦查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嫌疑人利用传销方式,内部层级错综复杂,最多的涉及10余层。”王旭说,150多人只是警方已掌握证据的数量,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传销链底端的大学生很难联系上。据了解,部分所贷资金已被嫌疑人挥霍,追缴有难度;更有甚者,在被催款后继续采用诈骗的方式,用他人的贷款来弥补自己的资金缺口。

  案例十三:河南一大学生以同学名义贷款百万终以命相赎  郑州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在校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畸形的消费需求,并且参与非法赌球活动,利用同学的身份证件骗取校园贷款,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偿还在山东青岛跳楼自杀。

  案例十四:将个人信息借给同学去贷款 28名大学生负债近百万  自从今年9月开学以来,贵阳某高校2014级学生罗朝盛和其他几名同宿舍同学,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多个校园网贷平台打来的催款电话。打电话来的网贷平台客服人员表示,罗朝盛他们已经有几笔贷款严重逾期,而罗朝盛他们则表示,这些贷款自己一分钱也没拿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2015年10月开始,罗朝胜的同学秦某以自己需要资金周转等理由为名,请他和其它同学帮着他网上贷款。由于这些网贷平台无需面签也无抵押,只要按照借贷平台的要求提供个人身份证、学信网截图、手机号等相关信息,全程在线操作就能办理借贷款。所以当秦某提出要求时,这些同学就毫无戒备将自己个人信息交给了他。

  案例十五:今年9月底,罗朝盛和同学们在贵阳向辖区派出所报了案,随后秦某因涉嫌诈骗被警方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据了解,秦某在这一年时间里,利用28位同学的个人信息在十几个网贷平台上贷款40多万。到今年10月,秦某借贷的40多万本金加上利息、违约金、滞纳金和逾期利息已累计事主小轩(男,化名)是江高镇白云学院的一名在校学生,2016年3月19日,小轩在校园卫生间无意中看到一则招聘校园代理的广告。出于好奇小轩便添加了好友,2016年3月21日14时许,小轩如约与公司的两名男子见面。在简要介绍完平台后,两名男子便以方便日后工作为由,要求小轩在手机中下载指定手机APP,并先贷资1万元进入公司。涉世未深的小轩未多思索,便按照要求填写了贷款申请表格,下载了手机APP,并把手机交给其中一名男子操作。该男子接过手机后,便不断拨打电话、接发信息,还不时要求其配合录制一些点头、摇头动作的视频,操作完毕将所有相关信息删除后才将手机交还小轩。临走时两名男子还强调近期保持通讯畅通,当晚21时许事主小轩果然接到来电,并按要求确认了身份。

  令事主小轩万没想到地是几个月后却接到贷款平台的追款电话,核算起来竟有4万元欠款,方才醒悟被冒用个人信息在网贷平台借款,其实小轩的经历并非个案,同为白云学院在校学生的小新(男,化名)也被同样的方式诈骗4万元。

  经连日侦查,白云警方抓获数名犯罪嫌疑人,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并在微信上询问兼职问题,简单的咨询后,公司联系人称将会安排专人为其介绍。

  案例十六:大学生网贷50万生活奢侈。近日,湖南的十多名大学生被湖南文理学院大四学生黄某利用他们的个人信息贷款50余万元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被卷入此事的多名学生称,去年至今,黄某以自己钱不够花为名向要好的同学求援,提出借钱要求。当对方表示没有足够的现金时,黄某便提出可以用网贷平台进行贷款帮忙。多名学生指出,网贷平台在接收到申请学生的照片、学生证、身份证及银行卡信息上传后即成功完成注册,随后就放款。他们将钱取出转给黄某后,由黄某再每月进行分期还款。但因黄某使用了多个同学的身份进行贷款,且已欠款十几万元未还,导致“帮忙”的同学面临巨大偿债压力,因此事发。

  案例十七:长沙某大学40余名学生被骗,这些被诱骗的大学生分别贷款购买了一到三台不等的苹果手机,总共购买了66台,每台的市场价都在六千元左右,办完贷款购机手续后,手机没拿到,却背负了一身的欠款。总欠款额度达到37万元。

  案例十八:大学生买手机贷3万滚成70多万负债。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去年10月为了购买苹果6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案例十九:河南一大学生以同学名义贷款百万终以命相赎。郑州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在校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畸形的消费需求,并且参与非法赌球活动,利用同学的身份证件骗取校园贷款,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偿还在山东青岛跳楼自杀。

  案例二十:大学生报名入伍发现个人信息疑被冒用 华商网-华商报讯 (记者 崔永利) 西北大学一学生网上报名应征入伍时,意外发现西安石油大学一学生和自己姓名一样,而且身份证号码也是一样的。随后,西北大学和西安石油大学交涉半个月,一直没有结果。西大公安处工作人员称曾怀疑本校学生冒名顶替他人,今年22岁的李黎疆家 在礼泉县,2007年8月考上西北大学,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层次为专科。今年5月份,他想通过网络报名应征入伍。他打开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在“学籍信息”一栏中查询自己的信息时,意外发现还有一个“李黎疆”。更让他惊奇的是,这个“李黎疆”和他的身份证号码都是一样的。网上显示,对方是西安石油大学学生,专业名称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为成人脱产专科,入学时间为2007年2月1日。两人的考生号和学号也不一样。起初,李黎疆以为是网上出现了错误,按照网上“如果发现学籍信息有误,请通过高校学籍管理部门进行修改,否则会影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提示,他立即将此事汇报给班主任杭老师和学生科罗老师。两位老师上网查询后,发现确实如此,他们感到事态严重,将此事报告给西北大学公安处。5月27日,西北大学公安处工作人员卢某告诉记者,得到老师的汇报后,他立即将李黎疆同学找来谈话,“我开始怀疑是这名学生顶替别人来上的学,经过一番谈话,李黎疆感到很委屈”。卢某立即前往公安部门,经过网上调查发现,户籍网上的照片确实就是他们学校的李黎疆。随后,西北大学多次和石油大学进行交涉,希望对方能调查此事。“我们在半个月前多次给石油大学打电话,他们也承认学校内确实有一个学生叫李黎疆,但对方总说由于‘李黎疆’外出实习,无法联系上。”西北大学学生科的罗老师说。

  案例二十一:2014年底,各地2015年职称英语考试的报名工作已陆续启动。想起去年年初报考2014年职称英语的遭遇,北京的白先生仍感烦恼。去年2月,白先生和同事一起在人事考试中心官方网站报名参加2014年职称英语考试,“报名第二天,我就收到了铺天盖地的短信和电话。”这些短信电话都在兜售今年职称英语考试“真题”和答案,一天之内多达十几次。白先生的手机满屏幕皆是“独家提供原题”、“零基础通过考试”、“过关再付款”等字眼。更令人惊诧的是,他曾接到一些推销电话,接通后对方叫出了自己的名字,还知道自己的考试类别和工作单位。记者曾在新浪微博以“职称英语个人信息”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北京、甘肃、陕西、江苏、山东等地许多网友上传截图,吐槽被这类短信电话缠身。一名宁波考生竟收到来自本地、安徽、黑龙江等多地的卖题短信。许多考生感叹,报个职称考试,个人信息居然也会“裸奔”,可疑、可怕又可气。

  案例二十二:大一学生小何在网上看到了一家大型的贸易公司招聘临时销售人员,待遇优厚,但工作地点却在某偏远县。经过电话联系,对方确认小何符合该公司的兼职条件,并且提供了相当优越的培训条件。小何收拾行李坐上了去该县城的大巴。谁料到约定地方之后,就被关进了一间8人宿舍。小何这才知道自己被骗进了传销组织。对方要求小何与其他人一起去“培训”,小何拒绝,并提出要离开。这时对方的真面目终于露了出来,不但扣押了他的证件、手机等个人物品,还将他关在宿舍内,由数人轮番“教育”、“劝导”。好在小何趁看守他的人午睡之机,找了一张卡片写下求救信息丢到楼下,被路过的居民捡到后并报警,小何最终被成功解救。

  案例二十三:冰城大学生小李在某QQ群中看到,有人发布“高薪兼职,日赚300”的信息,便与对方联系。对方自称是做“淘宝刷钻平台”,小李只需去指定的淘宝店铺购买商品,对方会把货款退还给他,确认好评后,小李将得到一定比例的佣金。小李遂决定开始做此“兼职”。为防止被骗,他特意选择了商品价格只有2.5元的低价商品进行刷钻,这时对方发来一个名为“淘宝刷钻换IP工具”的文件,对方说这是为了防止淘宝网封锁IP的一个工具,并要求关闭一切安全软件后运行。小李听信对方的话后,运行了该软件,但当他拍下2.5元商品进行付款时却显示“支付超时”,然后手机收到了扣费2000元的短信。原来,对方发给小李的文件是一个支付链接劫持木马,小李安装到电脑里后,他的银行付款信息被骗子一览无余,于是银行卡里的钱也转走。

  案例二十四:去年9月,某化妆品公司招聘校园销售代理,但拿到代理权的条件是必须得先自己掏钱买300元的产品。武汉某大学三年级的刘某花300元把产品拿回来,结果却发现此产品很难推销出去,结果这300元的产品只能被闲置了。经调查,刘某遇到的这种情况只是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为侵害大学生利益设置的陷阱之一种。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利用学生急于寻找兼职的心理,收取几百元不等的“中介费”或“押金”,最后却以未签订合同为由不予退还;还有的公司以实习为由,在公司缺人手时拿大学生当免费劳力。刘某说,她身边的同学中,经常发生此类被坑骗的情况。

  案例二十五:大二学生阿明暑假回家后打算找份暑期工,无意中看到一份暑期兼职信息,便按照上面的联系电话打了过去。电话那头声称自己是一家职业中介机构,要通过他们联系暑期兼职,需要先交纳200元中介费进行资料登记。阿明照对方的要求将自己的简历发给了该“中介”,又将200元打入对方提供的账户。结果等了一个月,对方也没有给他介绍任何工作。

  案例二十六:大学生小冯几天前在某招聘网站上看到一家酒业公司招聘短期兼职的信息,与之联系后,对方同意小冯暑假期间在该公司做兼职,工资100元一天,但要求小冯入职前要交纳300元押金,说其中200元是工作服的押金,另外100元是担保小冯按时上班的押金。而且,押金在打工结束全额退还。而后小冯到分店工作时,该分店说还要再交100元,不然前面300元也不能退。小冯只好就范。在培训两天之后,该店叫小冯回去等消息,谁知过了一个多星期也没有通知小冯上岗,而按照协议的要求,如果一个月工作时间不满25天,则押金不退。小冯这才知道自己掉进了“押金”陷阱。

  案例二十七:大一学生小何在网上看到了一家大型的贸易公司招聘临时销售人员,待遇优厚,但工作地点却在某偏远县。经过电话联系,对方确认小何符合该公司的兼职条件,并且提供了相当优越的培训条件。小何收拾行李坐上了去该县城的大巴。谁料到约定地方之后,就被关进了一间8人宿舍。小何这才知道自己被骗进了传销组织。对方要求小何与其他人一起去“培训”,小何拒绝,并提出要离开。这时对方的真面目终于露了出来,不但扣押了他的证件、手机等个人物品,还将他关在宿舍内,由数人轮番“教育”、“劝导”。好在小何趁看守他的人午睡之机,找了一张卡片写下求救信息丢到楼下,被路过的居民捡到后并报警,小何最终被成功解救。

  案例二十八:倪某某,女,21岁,单亲家庭,为物电学院2011级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学生。入学一年来,跟宿舍XX同学在商业街摆摊卖小饰品等赚取少量生活费。2012年9月初,以同学的妈妈要在校内开超市入股为名,向父亲要了两万块钱,因当时父亲在江浙一带打工,只是给孩子打电话简单问了情况,便把两万块钱打给该同学。2012年国庆节之后,该同学又来到辅办,带白色口罩,说话气喘嘘嘘,自己称得了肺结核,说要休学,回家治疗。辅导员老师考虑到肺结核传染,在宿舍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日常生活。答复“如果需要长期治疗,可以拿着医院的诊断证明,办理休学手续”。过了几天,该同学拿着医院的诊断证明,带着自己称是姐姐(实际是传销组织的人员)的来办理休学手续,说父亲在江浙一带打工,单亲家庭,由姐姐代为签字办理休学手续。休学后,辅导员老师和班长通过电话确认该同学已回家。2012年12月份,辅导员老师突然接到称是倪某某同学的一个电话,自己称是泰山学院的学生,说倪某某现在江苏宿州的一个传销组织中,该同学是被骗到传销组织的,认识到传销组织的害处,已被江苏宿州高新区公安机关解救,但是倪同学依然执迷不悟,请求辅办老师解救倪同学!

  案例二十九:2016年4月23日,小马(化名)接到了高中同学小章(化名)(传销组织成员)发的QQ消息,邀请他五一去天津玩,由于两人关系不错,小马同意并且旷了周四周五的课,买了火车票过去找到了他。4月28日凌晨1点左右,小马到达天津市静海县,并迅速被传销组织控制监视。小马在向同学小章寻求帮助未果后只能选择自救。

   在被传销组织控制的日子里,他通过尽量和传销组织成员维持关系使他们放松警惕。据小马同学事后自述:“只要我在手机上操作的内容对他们没有危害,他们也不阻止我,所以我就看腾讯新闻,在新闻上随便发一些评论,评论我自己都不知道写的什么意思,但是我把我需要的字加在了里面,然后趁他们不注意把需要的字剪切出来,发给我的朋友,终于在第四天我把求救的十二个字‘天津、静海、传销、救我、报警、赶快’凑了出来,发给了我的朋友小张。”在第五天的上午,小张靠这些线索带警察成功解救了小马。

  说明:上述案例中所列人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请勿对号

  案例搜集整理:兰州文理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法律援助中心